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神经科 > 综合栏目 > 专家访谈 > 正文

帕金森病遭遇老龄化挑战 药物治疗仍旧是首选

2014-04-11 03:56:3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青教授指出,帕金森病的诊疗关键是要规范化,精确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科学用药是治疗帕金森的基础保障。

  人们对帕金森病或许并不像老年痴呆症那么熟悉,但是像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巴金、美国总统里根、美国“拳王”阿里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却都曾身患此病。在我们身边,也不难看到手颤、脚抖、姿势步态异常的老人。帕金森作为一个常见的神经内科慢性疾病,已成为又一个危害人们身体的“健康杀手”。

wangqing

  专家简介王青,男,教授,博士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其博士毕业于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在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完成博士后,并曾在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大学以PI身份从事科研工作,其目前为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亚太神经化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神经药理学会常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稿评委,获得多项国家级基金。主研方向: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综合症;多系统萎缩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化性疾病。医疗专长: 神经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综合症、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痴呆及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神经痛等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青教授指出,帕金森氏病主要侵犯人的锥体外系。由多种因素引起黒质、蓝斑和迷走神经背核部位的多巴胺细胞发生变性,导致多巴胺递质合成障碍,造成多巴胺能系统与胆碱能系统的不平衡,从而引起一系列如肢体震颤、肌强直、少动及姿势步态异常等临床表现。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帕金森患者却越来越多

  据悉,目前国内60岁以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病率为2%,在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患病率达到2.5%-3%。帕金森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慢性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年轻人深受困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青教授表示,导致帕金森患病率的不断提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环境污染。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到2015-2020年将正式进入老年社会,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4亿左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患者人数也快速增长。其中,与年龄相关的帕金森病也难逃这种大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然而,经济的腾飞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大城市的工业污染和农村地区的农药污染都助长了帕金森肆虐的气焰。

  帕金森病不仅侵袭老年人 年轻人也可能中枪

  以往提到帕金森病,通常将其定义为中老年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近年来,在门诊中也有不少的年轻帕金森病患者被发现。

  王青教授介绍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中,就发现了数例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其中,有两个年轻患者是一对兄弟,发病年龄分别为16岁和21岁。“这两兄弟是典型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病,诊断认为是遗传因素导致发病,二人自2010年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后,目前病情稳定。”此外,该院还收治过两名分别35岁和36岁的年轻患者。

  从临床诊断来看,年轻人患帕金森病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外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可能会加速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从而导致原发性帕金森病。王青教授介绍到,在美国曼哈顿地区也曾发现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黑人帕金森氏综合症患者。经内科医生检测发现,患者血液和小便中都有一种MPP+的代谢产物。这种MPP+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而这些患者体内的MPP+代谢产物正是源自于长期吸食可卡因。因此,吸食毒品也是导致年轻人患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重要因素。

  对于年轻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与老年人差别不大。“但是由于年轻人发病早,病期也相对较长,药物治疗“蜜月期”相对老年人会更早的到来,这也会对后期的治疗效果和难度带来更大的挑战。”

  帕金森病诊疗必须规范化 药物治疗既是主要也是首选

  由于帕金森病的起病隐匿,不少患者在发现时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因此,精确诊断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王青教授指出,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包括一系列针对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评估量表,同时还结合各种头颅影像学检查。

  目前,帕金森病的早发现仍旧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患者帕金森病的症状反应呈现出个体差异性。”王青教授表示,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会严重影响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些患者在早期就呈现出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消化功能异常、焦虑抑郁等。曾有一名老年患者,被当做焦虑抑郁症诊断治疗3年,病情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后来经王青教授诊断后确诊为帕金森病,才得到有效治疗。因此,帕金森病也是一种极易被误诊的疾病。

  而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则应该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首选药物治疗。尽管手术治疗,尤其是DBS(Deep Brain Stimulation)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但手术治疗后期会产生一系列不可控的风险。王青教授认为,在帕金森的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依旧是临床中运用最多最广,且不可替代的的首选方法。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药物主要有美多巴和受体激动剂(如盐酸普拉克索和吡贝地尔)两种类型。其中,美多巴被视为治疗帕金森的“金标准”。“遗憾的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帕金森病的几种经典药物均为进口药物。”王青教授说,“帕金森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富贵病,一旦发病就需要终生用药,这也给患者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所幸在广州地区帕金森药物均已纳入医保范畴。”轻中度帕金森患者每月用药费用大约需要500-1000元左右,目前帕金森病已经纳入广州市慢性病医保报销范畴,每月可获得150-300元慢病报销。

  帕金森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药物治疗的“蜜月期”。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药物治疗3-5年后就会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等并发症。王青教授指出:“‘蜜月期’的长短与发病时间、用药是否得当以及病情进展等因素相关,医生需要严格把关用药时间、种类,这对药物治疗的效果极为重要。”(通讯员:江澜)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王青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现任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病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毕业分配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7年9月起于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神经内科硕士学位(指导老师边连防主任医师),2000年6月获神经内科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因获得新加坡国家奖学金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初获得博士学位,其间主要从事他汀类药物对中枢多巴胺系统及帕金森氏病的影响。2005年初王青获得新加坡神经内科医生执照并在新加坡国大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医生工作。2005底,王青研究员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神经研究所邀请前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为Pyruvate 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影响及其免疫的反映应机制。2007年,王青移至澳洲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医学院从事帕金森氏病及精神认知方面的研究并直接指导研究生及荣誉学位学生。在国外其间,王青主要从事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及认知方面的研究,并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头痛等神经科疾病有较多临床经验及心得 主持研究及参与课题: 1.FRC科研项目: 卧龙岗大学医学院,第一申请人,2008-2009, 2.FRC科研项目: 卧龙岗大学医学院,第一申请人,2007-2008, 3.URC科研项目:卧龙岗大学,第一申请人,2007-2008, 4.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HMRC)科研项目:澳洲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委员会,第一申请人,2008-2012, 5.HGF/VEG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2007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7B050200011 (第二负责人) 6.弥散张量成像对腔隙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作用. 2007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7B031509001 (第二负责人) 科研论文: 1.Yinghua Yu, Qing Wang, Xufeng Huang (2009). Energy restricted pari-feeding normalizes low levels of BDNF/TrkB mRNA ex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us, but not VMH,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 Neuroscience. In press 2.* Qing Wang, Ayse Zengin,Chao Deng,Yun Li, Kelly A Newell,Guo-Yuan Yang, Ying Lu, Einar P.Wilder-Smith,Heng Zhao, Xu-Feng Huang (2008). High dose of simvastatin induces hyperlocomotive and anxiolytic -like activities: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up-regulation of NMDA receptors in the rat brain.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16(1):132-8 3.Weiliang Xia, Zheng Wang, Qing Wang, Cuiping Zhao, Yunyi Hong, Jin Han, Lili Zeng, Le Tang, Weihai Ying (2008). Roles of NAD+/NADH and NADP+/NADPH in cell death.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5(1):12-9. 4.* Qing Wang, Ayse Zengin, Weihai Ying, Kelly A Newell, Penghua Wang, Wilf Yeo, Peter T Wong, Midori A Yenari, Xu-Feng Huang (2008). Chronic treatment with simvastatin upregulates muscarinic M1/4 receptor binding in the rat brain. Neuroscience.154(3):1100-6.(被选为当期刊的杂志封面图案) 5.Yinghua Yu, Tim South, Qing Wang, Xufeng Huang (2008).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hypothalamic CART mRNA in response to body weight change following different dietary interventions.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52(8):1422-30. 6.Xufeng Huang, Tim South, Deng Chao, Qing Wang (2008).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PY Y2 receptor in the maintenance of body weight in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 Neurochemical Research. 33(9):1881-8. 7.* Qing Wang, Xu-Feng Huang (2008). Effects of chronic treatment of olanzapine and haloperidol on peptide YY binding desities in the rat brain.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9(1):261-7. 8.Xu-Feng Huang, Yean Yeow Tan, Xin Huang, Qing Wang*. Effect of chronic treatment with clozapine and haloperidol on5-HT2A and 2C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the rat brain. Neuroscience Research 59 (3): 314–321. 9.Xiannan Tang, Qing Wang, Maya Koike, Danye Cheng, Michael L Goris, Francis G Blankenberg, Midori A. Yenari (2007). Monitor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minocycline treatment with radiolabeled annexin V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48(11):1822-8. 10.Guangwei Wei, Dongmin Wang, Huafei Lu, Sophie Parmentier, Qing Wang, S. Scott Panter, William H. Frey, Weihai Ying (2007).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a PARG inhibitor profoundly decreases ischemic brain injury.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2, 4986-4996. 11.Qing Wang, Xian Nan Tang, Midori A. Yenari. (2007).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troke. J Neuroimmunology 184(1-2):53-68. 12.* Qing Wang, Kannan T Aravinda, Erle C Lim, Yiong H Chan, Chao Deng, Xu-Feng Huang, Einar P Wilder-Smith (2007). A static handgrip method for distal quantitative sweat measurements. Neuroscience Letters 421(3): 229-233. 13.Weihai Ying, Guangwei Wei, Dongmin Wang , Qing Wang, Xiannan Tang, Jian Shi, Peng Zhang, Huafei Lu (2007).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with NAD+ profoundly decreases brain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2, 2728-2734. 14.Xiannan Tang, Qing Wang, Xu LJ, Midori A. Yenari (2007).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is related to NADPH oxidase in experimental stroke. Stroke 38 (2): 555-555 15.*Qing Wang, Xian Nan Tang, Wang Lingzhi, Midori A. Yenari, Weihai Ying, Goh BC, Lee HS, Wilder-Smith EP, Peter T-H Wong (2006). Effects of high dose of simvastatin on levels of dopamine and its reuptake in prefrontal cortex and striatum among SD rats. Neuroscience letters 408(3):189-93. 16.Qing Wang, Wee Lee Ting, Hongyuan Yang and Peter T-H Wong (2005). High doses of simvastatin up-regulate dopamine D1 and D2 receptor expression in t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44(7): 933-9. 17.Qing Wang, Wang PH, McLachlan C, Wong P. T.-H (2005) Simvastatin reverses the downregulation of dopamine D1 and D2 receptor express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Parkinsonian rats. Brain Research 1045 (1-2), 229-233. 18.Farook JM, Qing Wang, Moochhala SM, Zhu ZY, Lee L, Wong PT (2004) Distinct regions of periaqueductal gray (PAG) are involved in freezing behavior hooded PVG rats on the cat-freezing test apparatus. Neuroscience letters 354(2), 139-142. 19.Farook JM, Zhu YZ, Qing Wang, Moochhala SM, Lee L, Wong PT (2004) Analysis of strain difference in behavior to Cholecystokinin (CCK) receptor mediated drugs in PVG hooded and Sprague–Dawley rats using elevated plus-maze test apparatus. Neuroscience letters 358 (3), 215-219. 20.Qing Wang, Zhu YZ, Steven MC, Ting WL, Yang HY, Wong PTH (2005). The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 simvastatin up-regulates the dopamine D1 and D2 receptors expression in the frontal cortex among 6-hydroxy dopamine- lesioned rat.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87, 229-30. 21.Qing Wang, Wong PT (2004). Concurrent up-regulation of eNOS and dopamine D1 and D2 receptor expression in the rat frontal cortex after simvastatin treatment.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88: 77-77 Suppl. 22.Qing Wang, Chen XH, Wu AM, Bian LF (2001). The mechanism about hyperglycemia aggravating the hypoxic neuron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lunarizine. (Hunan Yi Xue, 2001 Jan, Chinese) *: 通讯作者 近年来编辑的书籍及章节: 1.Qing Wang (通讯作者), Kelly A Newell, Peter T-H Wong, Ying Lu. 章节名: Prefrontal cortex: its roles in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vealed by PET. 书名:Prefrontal Cortex: Roles, Interventions and Traumas (2008). 主编: Prof. Frank Columbus. 出版社: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 Xiannan Tang, Qing Wang, Midori A. Yenari. 章节名: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in ischemic stroke. 书名:Role of the immune system 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008). 主编: Prof. Antonio Ibarra. 出版社: Research Signpost. ISBN: 978-81-308-0261-9 3.书名:New Frontier in Neurological Research. ISBN: 978-81-308-0284-8. 主编: Dr. Qing Wang, Weihai Ying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出版社:Research Signpost, 2009。此书是由本人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Ying 教授受Research Signpost特别邀请编写的一本书籍,书名为:神经病学研究前沿。在本书中,王青邀请了分别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澳洲卧龙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加州大学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医学院,美国Buck老年病研究所等数十位知名教授参与本书的编写。此书将会收录在澳洲卧龙岗大学医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参加的国际会议, 大会发言及获得的奖项: 1.2008年6月27—7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8届亚太地区神经化学年会第三次特别会议上荣获旅行奖。 2.2007年5月2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神经病学科学年会第59届大会上进行大会口头发言。 3.2006年9月29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青年科学家论坛中获得荣誉提名奖。 4.2006年10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神经科学年会上,脑中风的论文被发表在Press Book上。全球有4万人参加此次大会,仅3份关于脑中风的论文被Press Book收录。 5.2004年2月4—7日, 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第6届亚太地区神经化学年会上荣获旅行奖。 6.2003年9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第7届新加坡科学年会上荣获青年科学家奖。 7.2003年10月23—26日,在布拉格举行的第3届世界脑血管性痴呆大会上获得大会发言。 8.2000年12月,论文“高糖对缺氧神经元的损害及西比灵的保护作用”获得全国神经科学会征文一等奖。 其他学术职位: 美国神经科学会终身会员(Regular member)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 杂志编委(Editor)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Stroke”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Neuroscience”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Neurobiology of Disease”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Neuroscience Letters”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特邀审稿评委

特别策划
帕金森
擅长帕金森专家更多
  • 姚欣艳副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刘春玲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擅长领域:脑血管病及后遗症、面瘫、失眠、盆腔炎、痴呆。

  • 胡代槐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中风后遗症、各种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运动神经元病、癫痫、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性痴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有独特经验。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