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孩子是“七坐八爬”,说的就是7个月的宝宝会坐,8个月的宝宝会爬。这样的老话,真的很重要。
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省儿保)康复科主任李海峰,日前做客早报名医大讲堂时提醒新手爸妈们:不同月龄的宝宝在生长发育上有不同的特征,尤其在一周岁内,一定要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如果忽视了一些发育异常的预警信号,很有可能就错失最佳的脑损伤康复时机。
怀孕时胎儿脑积水
宝宝出生后无法抬头
几天前,杭州的林女士带着6个月的宝宝,又一次来到省儿保康复科,找金慧英医生做早期的认知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从3个月大开始,林女士带孩子陆续请金医生看病,已进行多次以运动认知功能干预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
林女士怀孕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胎儿有脑积水的情况,一直无法得到改善。
等婴儿生下来后,林女士发现,宝宝一直握着小拳头。等到3个月大时,仍不能抬头,小手紧握,更别提抓摇铃了。细心的林女士及时带宝宝到省儿保康复科就诊,医生的判断是:孩子存在运动发育障碍,需要积极康复干预。
“现在,很多家长包括一些基层医务人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脑瘫是遗传的、不可治的。其实,产前、产时、产后有诸多高危因素都可能引起脑瘫,大部分通过早期康复还是可以改善的。”李海峰主任说,因此,通过对脑损伤高危儿的发育监测,早期发现发育异常、早期康复干预,能使高危儿在可塑性较强的脑功能修复期(1岁内尤其是6月内)得到及时治疗,从而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李主任表示,准妈妈从准备怀孕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各种易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准妈妈怀孕后,如果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胎儿营养剥夺(比如先兆流产、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或脐带异常)、母亲中毒(比如药物、苯、煤气、重金属)或放射线等情况,胎儿易发生脑损伤或发育缺陷。
准妈妈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发生窒息了,也是脑瘫的高危因素。宝宝如果早产、极低体重,容易因为器官发育的不成熟,尤其是肺发育不全、呼吸障碍,导致低氧血症,造成脑损伤。
当宝宝在一周岁内,发生了颅内感染、出血、颅脑外伤及中毒等,也容易埋下脑瘫的隐患。
宝宝一周岁以内
重点关注4个关键阶段的预警信号
“高危因素不等于必然发生,但是发生的概率会比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高。”李主任说,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异常分娩导致脑瘫的比例已逐步下降。据有关文献统计,产时因素导致脑损伤的比例从原来的70%降低到目前的30%左右,而准妈妈产前的高危因素占比,从以前的20%上升到了现在的50%。因此,产前的脑损伤高危因素更要引起重视。
有存在高危因素的宝宝,家长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过程。同样,由于脑瘫中还存在18%的患儿是不明原因的,所以不存在高危因素的家长同样需要关注孩子的发育问题。李主任罗列了宝宝在一周岁内关键的4个阶段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些筛查标准,如果宝宝在相应月龄中,存在一项以上罗列的情况,就是宝宝给你发出的预警信号,家长们最好带宝宝到专科医院做检查。
3个月大的宝宝不会抬头,对很大的声响没有反应,眼睛无法追踪移动的物体,在父母逗其玩的时候不会发笑。
6个月大的宝宝很少发出声音,拳头总是紧握,而且大拇指总是被包在拳头里,不会抓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不会扶坐。
8个月大的宝宝听到声音没有反应,无法区分家人和陌生人,不会双手在胸前交替传递玩具,无法独坐。
12个月的宝宝不会挥手再见,叫小名没有任何反应,不会用拇指和食指捡东西,无法扶着东西站立。
“一周岁内的预警信号非常重要,发现得越早,干预的效果越好。我们提倡的是最好能够在生后3~6个月内,发现宝宝的异常发育情况,开展抢救性康复,以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和减轻残障程度。”李主任说。
运动发育障碍的宝宝
应及早进行康复干预
发现宝宝异常情况后,如果被专科医生确诊为存在运动障碍,不必过度担心甚至灰心,通过积极的康复干预,相当一部分婴幼儿会获得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改善。
“我们通过专科的查体、发育量表评估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确定宝宝存在运动发育障碍后,会根据发育障碍的具体问题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李主任说,现在儿童康复治疗以神经发育学治疗法为基础,治疗的手段较多,总体上来说就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中医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各种辅助器械疗法等。存在运动发育障碍的宝宝,康复的过程比较长而且艰辛,家长需要积极地配合,参与到宝宝的日常康复训练中来,以达到医院与家庭康复互补的效果,更好地提高宝宝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疗效。
考虑到一些家长的便利性,康复科的金慧英医生,还专门示范了一段针对3至6个月大宝宝的运动功能干预操。这不但可以帮助存在运动障碍的宝宝做运动治疗,没有运动障碍的宝宝,如果家长也学着做一做,可以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兴趣的家长,不妨关注官方微信“早报名医堂”,我们将放到微信上,供大家学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