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经科 > 天麻醒脑胶囊 > 老年痴呆 > 失眠多梦 > 正文

如何防治失眠障碍

日期:2022-04-27 核心提示:失眠的诊断以睡眠紊乱程度决定,这种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并且该程度是否足以引起临床关注因不同年龄而异。

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根据2019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座城市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内地成年人中存在失眠障碍的比例高达57%,工作人群中更是有65%的人存在失眠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由此可见,失眠已经成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失眠障碍则成为了全社会长期共同的任务。

失眠的诊断以睡眠紊乱程度决定,这种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并且该程度是否足以引起临床关注因不同年龄而异。目前普遍认为在儿童和青年成人中,睡眠潜伏期或入睡后觉醒时间大约20分钟则可被认为是临床上显著的睡眠紊乱。而在中老年中,该标准则为大于30分钟。

那么什么是失眠障碍呢

失眠障碍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障碍分为短暂性失眠障碍、短期性失眠障碍和慢性失眠障碍。前两者主要是因为生活压力、躯体疾病等原因,只要压力解除或调解得当,失眠症状就会消失。而慢性失眠障碍这一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则较为复杂,其可仅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但更多的是同时合并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

失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研究表明失眠障碍与年龄、性别、既往失眠病史、遗传、应激及生活事件、个性特征、合并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年龄是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状的现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从儿童的4%到青年成人的9.3%,直到老年人38.2%较高比例。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部的睡眠稳态下降,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均是失眠随年龄增长的原因。

第二,性别也是失眠障碍的一项显著危险因素,从现状来看,失眠障碍具有显著的女性优势,女性的患病风险大约是男性的1.41倍,该比率在大于45岁人群中甚至增加至1.7倍。

第三,既往失眠病史人群的新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所以既往的失眠即使完全缓解,仍然是未来失眠的危险因素。

第四,失眠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三倍。进一步的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大约在30%~60%之间,即失眠的发生原因大约有30~60%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第五,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第六,应激事件的数目和持续时间也是失眠新发病率的显著危险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可产生协同效应。

第七,失眠患者一般会表现出某些个性特质,比如神经质、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第八,合并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对失眠障碍的形成起到了复杂的作用。大约有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失眠症状,大约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一种精神障碍。因此早期的观点认为失眠是精神障碍的一个主要症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失眠是精神障碍,特别是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综合分析发现,失眠症状可导致无抑郁症状受试者增加2倍罹患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各类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失眠可增加多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病风险。

失眠障碍为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其危害不容忽视,所以如何防治失眠障碍显得尤为重要。山东得能大健康夜然舒睡眠顾问表示,对于失眠障碍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早期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对于治疗慢性失眠障碍非常重要。心理行为干预中常用的认知疗法,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失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与态度,使患者重新树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点,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目的。然而,心理行为治疗虽然容易为患者接受,但治疗过程复杂、周期长,且国内受过正规认知行为疗法培训的心理医师较少,真正在临床的应用受限。

介于以上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植物产品助眠成为一种失眠治疗的技术,尤其没有副作用的优势使其在临床的运用可接受性强。最后,药物治疗上,用药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由于失眠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且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建议在精神心理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治疗,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睡眠相关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