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
2014-07-03突发脑出血应尽量避免长途转送或反复转送,力争就近治疗。转送医院之前,要先给病人使用脱水降压药,减少血管的压力。
2014-07-01对于高血压病人,则要观察自己的生物钟对血压的调控特性。通过观察一日内血压波动情况,也可以到医院做一个血压定量运动诱发试验,判断自身血压对应激的反应规律。
2009-12-23在脑梗塞急性期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治疗是在密闭型加压舱内进行的,吸氧时间为90—1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有人用5%二氧化碳高压混合氧治疗脑梗塞,效果比单纯用氧更好些。尽管高压氧和混合高压氧治疗脑梗塞有报道称有效,但也有人认为效果并不可靠,所以目前未能广泛开展。
脑血管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杀手。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新发脑血管病,约有1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3大死因。
2009-11-18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
2009-10-15“赵本山突发脑出血做手术。”是这个刚刚过去的长假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人们不禁心存疑问:赵本山为何突然被脑动脉瘤引发的脑出血击倒?这病到底有多凶险?遇到身边的脑血管病人,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不留后遗症?
2009-10-15 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这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外伤及感染等因素也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等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冠心病患者的缺血性中风发生率高于无冠心病病人的近5倍。心─脑血管系统本是一个体系,当心脏输出血量和循环血量减少时,脑部的血液供应也相对减少,这就增加了其发生中风的危险。另外,心脏的栓子脱落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且容易反复发作。故目前认为,心脏病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2009-09-14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一般从第二周开始便会转入恢复期,各种症状开始逐渐减轻,经过半年左右的恢复期,之后进入后遗症期。人们往往忽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和护理,这对病人的预后十分不利。一般来说,在恢复期中,一方面要积极治疗瘫痪,促进肢体功能早日康复,另一方面,要进行病因治疗,这一点很重要。所谓病因治疗,是对引起脑出血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进行治疗,以便防止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突发脑出血150毫升,瞳孔已散大的75岁老人,用冰“冻”住“冬眠”两天后,体温降到33℃左右,昨日,竟脱离险境,病情逐渐稳定。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前多无明显预兆,少数病人在出血前可有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起病急骤,常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和神志不清,同时可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异常等“三偏”症状。头部CT检查是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多次复查,以了解血肿的动态变化情况。
当遇到急重病人时,首先应着眼于有无生命活动体征,知道现场急救时必须对病人作哪些初步检查,看病人是否还有心跳和呼吸,瞳孔是否散大,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则应马上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而不能一见出血,便忙于止血,连病人死了也不知道,还止血干什么?
由于大脑是高度需氧器官,因此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常温情况下,脑细胞在没有氧气供应时超过4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在患者心脏骤停后,其脑损害的程度与本人体温和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脑细胞代谢越快,坏死越快。反之,温度越低,脑细胞坏死越慢。所以在寒冷发病现场抢救患者,复苏成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