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痴呆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血管性痴呆则籍籍无名,但它的危害及发病年龄更广,它比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年龄更低,临床上至有20岁的患者,因此常被人们所忽视,有时候杀伤力比阿尔兹海默症还大。
痴呆的症状和分类
痴呆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Lewy小体痴呆、前额叶痴呆,以及糖尿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糖尿病脑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占到了所有痴呆的80%以上。

全球痴呆发病现状
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35亿痴呆患者,其中血管性痴呆患者将接近3000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专家贾建平团队2020年12月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公共卫生》(《Lancet Public Health》)上在线发表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痴呆患病率调查研究。该研究对中国60岁及以上成年人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疾病管理进行了深入调查,推算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人,痴呆患病率为6.0%。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3.9%,血管性痴呆为1.6%,其他痴呆为0.5%。以此推算,血管性痴呆患者约400万人,并且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及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可以预见血管性痴呆发病人数也会快速增长。

血管性痴呆(VaD)是指由于脑供血阻断导致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也被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由于这两种疾病正在年轻化,所以由此导致的血管性痴呆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的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往往不能做到及时用药早期干预,相对于老年人来说,年轻人要和这些疾病相处更长的时间,可能并发的其他疾病会更多、更严重,带来的疾病负担也会更重,所以说血管性痴呆比阿尔茨海默症更可怕。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
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
血管性痴呆的特征:起病急、逐步衰退、心血管意外、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损害、神经影像学证据。
血管性痴呆的症状:学习能力、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记忆障碍;焦虑、抑郁、迷失方向等情绪障碍;执行能力差,步态异常、思维处理困难等精神运动丧失。
部位:额叶损伤、前额叶皮层损伤、海马损伤、皮层下结构和白质损伤。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的诊疗措施包括:早期诊断、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认知治疗和对症治疗。控制可控危险因素是血管性痴呆防治的最根本办法。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石杉碱甲等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改善轻、中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美金刚胺在美国和欧洲已获批用于中、重型AD的治疗,并也可用于血管性痴呆。但是治疗AD的药物对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有限。另有尼麦角林、银杏提取物、吡拉西坦及部分中成药、中药汤剂可能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有辅助治疗作用,但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