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姚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老年科
黄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养得白白胖胖”“生个大胖小子”被认为是种福气,胖是“富裕”的代名词。近几十年来,随着审美改变,大家纷纷以瘦为美,“一胖毁所有”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女性要是有“水桶腰”“大象腿”,会连衣服都无法愉快地买到;而男性要是不小心胖出了“啤酒肚”“双下巴”,就容易被冠上“油腻”一词。现代科学更是告诉我们,肥胖往往意味着疾病,过多的脂肪会让性早熟、“三高”、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一一找上门来。于是大家对瘦的渴求越发强烈,可生活中的“胖子”似乎越来越随处可见了,而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也越来越能听到他们忧郁的心声。
中国人真的胖吗
近年来,肥胖的话题始终不断,肥胖症俨然成为一个社会流行病。新流调,“2023我国肥胖地图”(原《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发布,全国四成以上男性体重超重。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也就是说,体重过重的问题,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想着如何减重。
肥胖与抑郁
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大家对肥胖危害性的认知,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的,对抑郁这个名词也有所接触。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并不低,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人数9500万,每年约有28万人轻生,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肥胖似乎与抑郁没有关系。一个是躯体疾病,一个是心理疾患(或者说是精神类疾患),风马牛不相及。再者,肥胖人群除了肥嘟嘟、胖乎乎外,还总是让人感受到心宽体胖、乐观向上的状态,很难把抑郁这顶帽子扣在胖子们的头上。实际上,胖子们的内心状态,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搞清楚,有时候专科医生即使把“抑郁症”的诊断放到明面上了,他们仍在拒绝、排斥这个答案,拒绝配合诊断和治疗。
新研究发现,抑郁基因、轻生基因与肥胖基因的表达存在密切的关联。大家知道基因的表达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影响,就如体内存在着癌症基因,但并不能说明某人一定会患癌症,癌症基因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表达。
首先,肥胖人群更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肥胖可能导致身体形象不佳、自信心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引发抑郁;肥胖还可能增加其他健康方面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血脂紊乱、胃食管反流、胃肠功能异常、骨关节病变、脱发、生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又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和加重原有的抑郁。
其次,抑郁症也可能导致人们更容易发胖 抑郁症可能导致食欲增加,尤其是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兴趣明显增加,通过食物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提高兴奋性;抑郁症还可能影响身体其他代谢和激素水平,如糖皮质激素紊乱,从而进一步增加体重,这些代谢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形成恶性循环;抑郁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晚上睡不好,早上睡不醒,让我们一整天都乏力、倦怠,生活、工作、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肥胖不仅与抑郁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可能会增加轻生的风险。研究表明,肥胖人群除了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肥胖人群的轻生率也相对较高。正如上文我们所说,肥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引发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无助、绝望和孤独,这些情绪可能导致产生轻生的念头;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和疼痛,这些症状也可能导致轻生的念头。
如何治疗,您需要了解的事儿
除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外,那些轻生风险本身更高的人群(如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等),若同时为肥胖人群,则需要社会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轻生倾向的人群,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临床上在关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注意药物因素也可能导致抑郁加重。
抗抑郁药物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过程中常涉及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轻生风险增加,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在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加重,加重肥胖,甚至出现轻生倾向,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谨慎,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加重。此外,长期使用某些抗菌药物还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出现抑郁症状。
心血管药物 如β-受体阻断药和利尿剂,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加重。
减重药物 有一些减重药物本身就可加重抑郁,如早期临床上用的西布曲明片,就因为相关副作用,被停用了;再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药物,近年来也被开始用于单纯性肥胖症,也有学者研究用于治疗抑郁症,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增加抑郁症患者的轻生风险。
针对肥胖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代谢专科医生的评估和制定,不能只关注躯体疾患,综合治疗需要采用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共同管理。从诊断初期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每位医生和患者自己都要关注心理状态的变化,除了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选用抗焦虑、抗抑郁药。也可选用一些中药,如虫草粉或乌灵菌粉,因其来源于自然,患者的接受度较高,应用起来依从性、耐受性高于其他口服西药,临床上未发现影响其他体内激素水平,影响肝肾功能,疗效也比较平稳。
我们不能将打不起精神、性格内向,归咎于肥胖的本身,在关注“小胖们”减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同样需要关注,及时调整好心理状态,才能在更好地获得身体健康的同时,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
小贴士
我到底算不算“胖”
“胖”和“不胖”不能单凭我们主观感觉来判断,一般我们采用体重指数(BMI)、腰围等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
体重指数(BMI)
计算方法: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在我国,超重的定义为BMI≥24千克/米2且<28千克/米2,肥胖的定义为BMI≥28千克/米2。
体重指数不适用于运动员、老年人、怀孕或哺乳中的女性等人群。
腰 围
脂肪过多堆积在腹部,形成腹部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即向心性肥胖),这也是容易危害健康的一种肥胖。腰围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标,亚太地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均属于腹部肥胖。
但这个标准与身高有一定关系,太高或太矮用这公式都不太准确。
体脂率
还有一些人的体重指数和腰围都是正常的,但身体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失调,造成体脂率超标。体脂率可以通过专业仪器来测定。亚太地区体脂异常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3%。这种人群不太容易被发现,所以需要格外注意。他们除了需要减脂,还需要增肌。
以上内容来源:家庭用药杂志2024.2防病治病
人类疾病已进入心身疾病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始终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WHO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就是引导大家对疾病的治疗应该走出“就病论病,就病治病”的方式,对心身共病的心身疾病,在重视患者身体疾病治疗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把“治病”转变为“治人”。